2012年8月7日星期二

制造業 披荊斬棘

制造業 披荊斬棘

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具有高動化機械設備度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但同時也蘊含著一系列重要機遇。

  防止國外大鱷兼並陷阱

  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的核心和基礎,綜合國力的根基。一國裝備工業的發達程度,是乾燥機國家工業和科技水平的標志。

  一、跨國加緊並購我國骨干企業,形勢嚴峻

  我國裝備工業共有186個門類,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5。5萬家,從業人員1500萬人,2004年實現工業產值5。1萬億元,增加值1。4萬億元,利潤2650億元。

  重引進輕消化吸收,裝備制造業陷入了“引進—落後—引進”循環陷阱。

  我國投資占GDP的40%以上,其中設備投資占投資總額的40%,進口設備占設備投資占2/3以上,也就是說進口裝備占GDP的 10%。我國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轎車制造、紡織機械設備、數控機床依靠進口。

  養肥了跨國,削弱了本國的裝備工業。

  跨國在華投資的趨勢和主要並購手段

  概括地說,跨國針對我國骨干企業的並購方針是“控制、吞並、壟斷”,具體策略是“合資、拖垮、獨資”。整個就是洋人主演的國企改革“吐痰論”流氓行徑!

  1、合資對像:主要選擇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必須超過15%。

  2、政府公關:外方利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弱點(冗員、缺乏資金、需要技術升級等)和急於招商引資的心理,和地方政府搞好關系,然後“通過地方政府官員對中國企業施壓,以達到逼企業就範合資的目的”。

  3、霸王條款:提出種種不平等條件,如:控制企業經營權(、財務主管職位、獨攬零部件購置及產品銷售權);外方派駐人員拿高薪;大量裁員,逃避下崗員工的補償和社保費用,通常成為合資企業虧損的主要因素。

  4、拖垮蠶食:外方步步進逼,實現對合資企業的完全控制,連年制造賬面虧損讓資產縮水,再提出“增資擴股”建議,拖垮中方意志,迫使中方出讓全部股權。

  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資和國企改制中的種種問題

  一是按賬面淨資產估價。把“精華資產”抽出來單獨定價出售,實際上構成資產低估,剩下的“不良資產”或破產逃債由中央核銷,或地方財政補償。跨國不承擔“改制成本”。

  二是無形資產。跨國不斷地呼吁中國尊重知識產權,但在收購中國企業時卻並不尊重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不計算中國企業的無形資產。

  所有國家都不會輕易允許出讓本國工業體系的核心部分。IBM和尤尼科收購案,美國政府仍以“威脅國家利益”進行審查,強行阻撓與中國企業的並購交易。

  重點國有企業被外商並購的嚴重後果

  跨國投資的目的,是為消除潛在競爭對手、控制我國市場和產業。

  丟了民族品牌,實在得不償失。

  我國飲料行業8大飲料已有7家被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收編;當年著名的活力28、熊貓洗衣粉、揚子冰箱、紅梅音響、北冰洋汽水早已被外資並購消滅。

  我國工業的核心部分、關鍵領域、高附加值的部分如果被外資控制,就會形成“外大內空”,被鎖定在國際價值鏈低端。失去了對骨干制造業的控制權,國家的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的根基將被侵蝕殆盡。

  二、對過度開放問題,到了必須反思的時候了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引進外資是蜜餞,還是雙刃劍?

  中央政府管理工業功能的缺失,是當前骨干企業在改制、合資過程中出現種種混亂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裝備制造業的主體是機械工業,它的排頭兵企業及重點企業,比其他工業行業多得多,也不可能相互代替。國家不可能像冷凍乾燥機管鋼鐵、石油行業那樣,抓住幾個大集團,就能控制住全行業。

  三、在對外開放中必須堅持自主互利原則

  “只要在中國土地上生產、交稅、解決就業,就是中國企業”嗎?

  據機械制造業估計,業內不成功的合資案起碼占30%-40%。據分析資料,全國目前48萬家合資企業,年虧損額達1200億元人民幣。在相當一部分合資企業中,故意把賬做虧損,把收入轉移到境外總部。

  合資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了我國的技術進步?

  韓國現代到北京合資,所用零部件均來自韓國本土企業或是萃取濃縮韓國在華合資企業。外商獨資化,使這一目標更難實現。中國“入世”後,已基本取消了針對外商投資的股權、技術轉讓等限制條件,期望通過合資提高技術,就更不切實際。

  四、能把招商引資作為國企產權改革方案的首選嗎?

  開放、引進是必要的,但必須是在自主基礎上的開放引進。“再開放也不能裸體上街”。

  在引進外資中,要注意不能讓我國民族工業傷筋動骨。被動地讓出市場不可能“換”來技術。

  建議國家組織專題調研,盡快采取必要措施,出台相應政策法規,改變目前國有排頭兵企業被外資並購的失控狀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